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臺北市常見的外來種




       中正紀念堂廣場內的野鴿、大安森林公園內水池內的紅耳泥龜、紅綠燈上停棲的家八哥、河濱公園內聲音響亮的黑領椋鳥、下雨後常看到在花圃上爬行的非洲大蝸牛、小河畔的草莖下福壽螺的粉紅色卵塊、河川內悠游的吳郭魚,這些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生物,其實都是外來種。在臺北市不難看到或聽到外來種,這些外來種的來源有些是因為人為刻意放生、有些是寵物逃逸。



       以下針對不同生物類群,分別舉數個臺北市常見的外來種作為介紹。



魚類

尼羅口孵魚
尼羅口孵魚 高穎攝

尼羅口孵魚

Oreochromis niloticus

       又名吳郭魚,原產於非洲,體呈橢圓狀,灰黑色。因具有食用價值而引進臺灣。其環境適應力強,常見於臺灣水域環境中,為強勢外來入侵種。養殖業者為增加魚隻體型、改善肉質,將該魚種和其他同屬種類雜交,在野外水域環境也常見雜交的種類。

尼羅口孵魚 - 詳細資料

 
豹紋異甲鯰
豹紋翼甲鯰 高穎攝

豹紋翼甲鯰

Pterygoplichthys pardalis

       又名琵琶鼠或清道夫,原產於南美洲,具有高聳背鰭,背部及側部為黑褐色富有淺色斑紋。口部特化為吸盤狀,食性為雜食性,以吸食河川底泥和藻類為主。因水族飼養而引入臺灣,現在常見於野外河川中,為臺灣強勢的外來入侵種。

豹紋異甲鯰 - 詳細資料

 

兩棲類

斑腿樹蛙

斑腿樹蛙 李承恩攝
斑腿樹蛙蝌蚪
斑腿樹蛙蝌蚪 李承恩攝

斑腿樹蛙

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中大型蛙類,趾部吸盤大而明顯,背部黃色,多具褐色X 或Y 型斑紋,少數直條紋。腹部白色,股部內側具網紋斑,網紋黑線較粗且密、白點小。原產於華南、香港、東南亞等地,2006 年首次在臺灣發現。目前分布於西部 600 公尺以下平原山區,偏好棲地於具遮蔭與蓄水的農墾地及池塘。

       無專一天敵缺乏競爭,能快速繁衍為優勢物種。藉由植栽買賣、農業運作,向外擴散極為快速、繁殖力強、擴散快,漸漸向淺山區蔓延。

斑腿樹蛙 - 詳細資料



爬蟲類

紅耳泥龜
紅耳泥龜 李承恩攝


紅耳泥龜
紅耳泥龜幼龜 李承恩攝

紅耳泥龜

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



       又名巴西龜,全長約 10 至 28 公分,頭部兩側具紅色長條斑紋,背甲綠色具黃綠色環繞線斑,腹甲黃色具黑斑,頭頸、四肢、尾巴有黃綠色粗線條,爪子尖長。成龜花紋變黯淡,老熟雄龜的頭側紅斑不明顯。


       喜愛停棲在水域岸邊曬太陽,天冷時會躲起來。會在岸邊隱蔽的沙堆中產卵。在臺北市的水域環境幾乎隨處可見。


       原產於北美東部密西西比河流域,因幼龜外型可愛,被水族業者和夜市攤販販賣。但成龜體型巨大,顏色黯淡,外觀沒有幼龜可愛,常被棄養或放生在野外環境。


       紅耳泥龜生命力強、耐汙染、壽命長、雜食性,什麼都可以吃且非常貪吃,在臺灣幾乎沒有天敵,許多與其共域的水生動、植物均會遭殃。

紅耳泥龜 - 詳細資料


鳥類

家八哥
家八哥 連裕益攝

家八哥

Acridotheres tristis

       身體深棕色、頭部黑色,眼眶周圍沒有羽毛,黃色皮膚裸露,嘴喙與腳黃色。在都市公園、綠地、路旁欄杆、電線桿、紅綠燈上不難發現牠的蹤跡。原產於中國西南部、中南半島、印度等地,其叫聲婉轉多變,引進臺灣作為寵物鳥,經放生和逃逸,在野外以建立穩定族群。其也在世界其他地區也有入侵問題,被列為世界百大入侵種。

家八哥 - 詳細資料

白尾八哥
白尾八哥 趙偉凱攝

白尾八哥

Acridotheres javanicus

       全身大致灰黑色,嘴喙與腳黃色或橙色,尾下覆羽白色。和家八哥一樣,在臺北市等都市地區不難發現牠的蹤跡。原產於馬來半島和印尼群島一帶,叫聲也是婉轉多變,被引進臺灣作寵物鳥,因放生和逃逸,在野外建立穩定族群。在野外可以看見其與家八哥、原生種的八哥混群。

白尾八哥 - 詳細資料

 
黑領椋鳥
黑領椋鳥 洪冠捷攝

黑領椋鳥

Gracupica nigricollis

       成鳥頭部及腹部白色,頸部黑色,背部及翅膀黑色、羽緣白色。眼睛周圍有黃色裸露的皮膚。原產於中國華南和中南半島,在金門為留鳥。其叫聲響亮、富有金屬感。在臺北市的河濱和周圍都市區域可以看見牠的身影,常出沒於草地上、樹上等較開闊的環境。在野外也常見與外來八哥混群。

黑領椋鳥 - 詳細資料

 
輝椋鳥
輝椋鳥 趙偉凱攝

輝椋鳥

Aplonis panayensis

       眼睛虹膜紅色,嘴喙與腳黑色。成鳥全身暗綠色且有金屬光澤,幼鳥頭部背部灰褐色,腹部汙白有黑色縱紋。原產於南洋群島。常成群活動,可以在都市公園、行道樹、高架橋下看見牠出沒。喜歡停在高處。族群數量在臺北市有越來越多的趨勢。

輝椋鳥 - 詳細資料
埃及聖䴉
埃及聖䴉 趙偉凱攝

埃及聖䴉

Threskiornis aethiopicus



       頭部至頸部為裸露的黑色皮膚,嘴喙與腳為黑色,全身白色,飛羽末端黑色。原產於非洲、中東一帶。早期引進臺灣後逃逸至野外,現今已在臺灣西部建立穩定族群。其出沒在河口、濕地、泥灘地等環境,有時可以看見和小白鷺、大白鷺等鷺科鳥類混群。

埃及聖䴉 - 詳細資料


 

無脊椎動物

福壽螺
福壽螺 倪敏萱攝


福壽螺卵
福壽螺卵 李培芬攝

福壽螺

Pomacea canaliculata

       原產於南美洲的淡水螺類,自民國70 年代因食用價值而被私自引入臺灣。因其肉質口感不佳,被業者棄養在水道溝渠內,現今不僅在野外建立穩定且大量的族群外,還對危害農業及農民的經濟。目前利用各種方法,如生態農法、生物防治法、捕撈、灑藥等方式,都無法有效的控制福壽螺數量。福壽螺的入侵不只在臺灣造成危害,在東南亞、美國、夏威夷、中國、日本等地也造成農業危害,其被列為世界百大入侵種。福壽螺是一活生生的案例,即外來入侵種,一旦造成危害,即使花費巨資和大量人力,也難以移除。對於外來種的防治,事前預防比事後的移除更為重要。

福壽螺 - 詳細資料
非洲大蝸牛
非洲大蝸牛 林家琪攝


非洲大蝸牛
非洲大蝸牛 林家琪攝

非洲大蝸牛

Achatina panthera

       原產於非洲東部,於日治時期因食用而引入臺灣。常在雨天、晨昏時活動,棲息於遮蔽且濕度高的環境。雜食性,會取食蔬菜、花木、果樹、小型無脊椎動物等食物,如左圖所示,會以小型蝸牛為食,對農業和原生種的小型無脊椎動物造成危害。該物種除了入侵臺灣外,也在東南亞、中國、美洲、印度等濕熱地區造成危害,被列為世界百大入侵種。

非洲大蝸牛 - 詳細資料

 

本網站整體滿意度調查
本網站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