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的生物多樣性
臺北市位在臺北盆地,周圍有山系和河川圍繞,北邊有大屯山系和七星山系、東邊有五指山系和內湖山系、南部有二格山系,西側有淡水河河系經過,地形變化豐富,有森林、平原、濕地、河川等多樣化的生態系,棲息著不同種類的生物。
依據前面有關生物多樣性的說明,以臺北市而言,我們一般統稱為都市生態系,但若細究其內容,仍有許多類型,如溪流、森林、草原、濕地、農田生態系等。以下從物種多樣性的角度,說明臺北的特色。
臺北市的物種多樣性
臺北市自 2007 年秋季開始執行生物多樣性指標調查計畫,至 2022年為止已持續了 106年,截至 2022 年秋冬季已發現到鳥類 200 種、蝴蝶 186 種、魚類 119 種、蜻蜓72 種、植物 4744 種、蝦蟹螺貝 60 種、兩棲類 23 種、爬蟲類 42 種,這些種類中有包含原生種和外來種。
臺北市的生態系多樣性
臺北位於東亞大陸和太平洋之間,冬季會受東亞季風和蒙古高壓影響,夏季有太平洋高壓和颱風影響,形成副熱帶季風氣候,臺北因盆地地形,夏季熱氣不易排出,市區內的溫度較高,所以夏天較悶熱、冬天較潮濕,臺北市有如此氣候和多樣的地形,造就了不同的生態系,而人類的開發也造就了不同的生態系。臺北市的生態系包括森林生態系、草原生態系、河流生態系、湖泊生態系、濕地生態系、農田生態系和都市生態系。
森林生態系
臺北市過去曾有蓊鬱的森林植被,根據 1697 年郁永河在「裨海紀遊」書中的描述:「林木鬱翳,大小不可辨名,老藤纏結其上,若龍環繞,風過葉落,有大如掌者。又有巨木裂土而出, 兩葉始蘗, 已大十圍,導人謂楠也。」可知當時森林十分鬱閉。經過百年來的開墾和伐採,臺北市周邊山區多數原始林相早已被改變,現在只能在陽明山國家公園見到較原始的天然林。海拔 300 公尺以下森林環境潮濕高溫多雨,主要組成樹種為楠木、榕樹類等。地被優勢植物則以蕨類為主,此區植群特色有板根、纏勒、樹蕨、著生等現象。低海拔區域易受人類開發干擾,次生森林植群以在干擾後能迅速建立族群並快速生長的陽性先驅樹種為優勢,如相思樹、鵝掌柴、白校欑等。
海拔 300 公尺以上的山區氣候類似暖溫帶,森林的結構複雜且物種多樣性高,樹種組成以樟科和殼斗科植物為主,地被植物則以低矮容易更新的草本植物佔優勢。由於過去陽明山曾進行人工造林,柳杉﹝ Cryptomeria japonica ﹞、相思樹﹝ Acacia confuse ﹞、臺灣二葉松﹝ Pinus taiwanensis ﹞成為此區現今的優勢樹種。近年來人工造林活動已不復見,隨著植群自然演替,天然更新樹種已經逐漸取代人工造林樹種。
海拔 300 公尺以下森林環境潮濕高溫多雨,主要組成樹種為楠木﹝ Machilus ﹞、榕樹類﹝ Ficus ﹞等。地被優勢植物則以蕨類為主,此區植群特色有板根、纏勒、樹蕨、著生等現象。低海拔區域易受人類開發干擾,次生森林植群以在干擾後能迅速建立族群並快速生長的陽性先驅樹種為優勢,如相思樹( Acacia confusa )、鵝掌柴( Acacia confusa )、鵝掌柴( Schefflera octophylla )、白校欑( Castanopsis carlesii )等。
草原生態系
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內的七星山、大屯山山頭可見大片的草原景觀,陽明山也因此得到了「草山」的稱號,是臺北市最具代表性的草原區。
陽明山上的草原大致可分為牧場草原和山頂矮箭竹草原。牧場草原主要針對擎天崗草原,係由人為開闢種植牧草形成。擎天崗地勢平坦,日治時期開始有種植牧草以提供牛隻放牧。如今因農耕式微,放牧牛隻數量減少。少了牛隻的啃食,部分區域漸漸從類地毯草矮草原演變回原本以芒草為主的高草原景觀,植物種類大致可區分為包籜矢竹﹝ Miscanthus floridulus ﹞、五節芒﹝ Arundinaria usawai ﹞以及人為栽種的類地毯草﹝ Axonopus compressus ﹞。
山頂矮箭竹草原則是分布於海拔 800 公尺以上山區的芒草和箭竹草原。由於強勁之東北季風及地勢陡峭等因素,林木難以生長,由優勢植物箭竹及芒草佔據此環境,僅有山凹處有少數闊葉樹。箭竹偏好較濕冷的環境,常生長於東北季風受風面之山坡;芒草則不耐陰,喜好較旱熱之向陽面;兩種植群也有混生的情況。草原與森林的界線常會因為氣候、風力等因素而改變,在此可以觀察到昆欄樹﹝ Trochodendron aralioides ﹞、假柃木﹝ Eurya crenatifolia ﹞與草原交雜,森林與草原相互競爭的景觀。
溪流生態系
河流可視為一個動態、連續的生態系統,從上游源頭開始一直到下游出海口,各有不同的地形景觀與生態組成。
位於山區森林的上游區環境自然度較高,坡度較陡、水流湍急、底質多為中大石塊、水潭與急流交錯。從生態角度來看,上游區水質清澈、溶氧量高、棲地複雜。
中游後,河道逐漸開闊、坡度趨緩、水流流速也減緩、出現較多緩流或深潭水體,河床底部泥沙淤積、水質也較混濁。人類在平廣的河岸發展農耕或都會聚落。由於受到高度的人為干擾,此區的汙染程度較高。
下游區匯集了各主、支流的水體,加上流經人類主要活動區域,家庭與工業汙水影響了水質與生物棲地,使得河流中的生物面臨著極高的生存壓力。接近出海口的地方,屬於半淡鹹水環境,在此生活的魚種多為能棲息在海水或鹹淡水環境的周緣性淡水魚。
臺北市位於淡水河和基隆河的下游區,前面所述的下游區生態狀態也可見於台北市的河流中。
湖泊生態系
湖泊為陸域環境上相對低窪地區累積的水體。相對於水體不斷流動的河流,較少流動的湖泊則是靜態的水域環境。在長時間的自然演替下,湖泊會因沉積物累積,使得水體面積縮減,逐漸演變成沼澤濕地的面貌;而後陸生動植物逐漸進駐,最終走向陸域化的命運。
在臺北市境內,最有名的天然湖泊就是夢幻湖。夢幻湖位於七星山東麓,為山間凹地邊坡崩塌壅塞而成。由於夢幻湖為陽明山少數沒有受到硫磺泉入侵的湖泊,湖中除了孕育著全世界僅分布於夢幻湖的臺灣水韭﹝ Isoets taiwanensis ﹞外,也生長了許多少見的水生植物,同時也成為哺乳類、鳥類動物的飲水來源以及兩棲動物的繁殖地。但近年來受到湖底裂隙擴大、植群結構改變影響。夢幻湖目前已處於湖泊陸化的最終階段,湖水隨著土石與腐爛植物的堆積而減少,水生植物逐漸被陸生植物取代。
除了天然形成的湖泊,還有許多人工修築的水池和大型埤塘。二百年多前,定居於臺北盆地的先民為了開墾灌溉水田,修築許多水圳和大型埤塘,這些埤塘多依池沼和地形圍土堤而成。隨著近代都市發展,許多湖泊和埤塘遭到填平、池岸水泥化等等的開發,而失去原有的面貌。留存下來的水池功能也從農業灌溉轉變為休閒遊憩。
濕地生態系
濕地具防洪、淨化水質、過濾污染物、保護海岸、提供生物棲地等功能,是重要的生態環境。
臺北盆地內有許多河流流貫其中,在河流匯流以及低窪處會形成濕地。政府為了保護候鳥棲地而劃設的淡水河流域重要濕地(國家級)。這些濕地分散於淡水河系各處河濱地區,其中包括關渡自然保留區、關渡自然公園和野雁保護區。此外也有湖泊、埤塘淤積形成的沼澤濕地,例如被劃定為地方級濕地的南港 202 兵工廠。
農田生態系
臺北市主要的大型農田為於淡水河與基隆河匯流的關渡平原和社子島,農田提供許多昆蟲與小型脊椎動物生活空間與食物資源,也因此成為候鳥族群歇息和覓食的場所。
由於產業結構變遷、耕地鹽化等因素影響,臺北市農業漸漸面臨了廢耕、土地開發等命運;過度使用化學藥劑與農業肥料,使得棲息在農地中的生物面臨威脅。臺灣的農地環境雖然是目前維繫生物多樣性重要的一環,但卻也是目前棲地瓦解最快速的環境類型,如何在農地開發與生態環境取得平衡,需要我們再思考。
都市生態系
臺北市區內大多已開發為工商業建地、住宅區,這樣的環境一般被認為和自然與野生的印象無緣,但其實市區邊緣的郊山、農墾地以及鑲嵌在都會區的公園、行道樹、學校或住家植栽等綠地,可以見到不少已經適應都會環境的野生動物。這些綠地雖然形狀破碎、面積小、容易受到人類干擾,但也成為陸棲生物在都市中的避難所。
都市有熱島現象,都會公園綠地成為都市中的清淨之地,尤其植被覆蓋的區域,在夏季時氣溫較周圍來得低。都市公園融合休閒遊憩及生態保育的機能,提供植物資源、生物棲息地,以及保存生物多樣性。